4月,看高中班主任一篇随记,讲读书的感受。我便认了真,想要跟他攀比下,每月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老师压根不同我作比,连我撒娇说当是倒逼我读书上进,也不置可否。于是我即使列了书单,也买了书,终当是一个玩笑,过去了。4月,无果。
5月,看着积在案头的几本新书,想着若不开始便终会梗在那里,咬牙读上一本最薄的,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因高中读的理科,思维在那里,一直不爱政治、历史,尤其算是半个历史文盲,对我大中华泱泱几千年的文化也仅在诗词歌赋中领略,从未认真读过史书。所谓史记、资治通鉴之流,也是应景式的翻阅,从未入脑入心。反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想着需要去读一些史书来沉淀。去看磅礴大气的历史长流,反观生活中的一些浪花纷扰,也是乐趣。
历史之中的是是非非,与个人生活的纷纷扰扰,一个以春秋计量,风雨雷霆变幻,一个以情仇显示,喜怒哀乐表情。都在时间的一维中,既产生结果,也随即消灭。但这种灭失了的结果也仍然推进历史向前,甚至在量变到质变的累积中不经然地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放到时间的长河里,个人得失,实在不值得一提,我们每个人,却都不能走出去。哪怕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肉体,超越了精神,用宗教的信仰去感悟,还是在健康、利益甚至一些小事上,放不下,越不过。想到很多古代的文人,尤其是有怀才不遇之感的,往往郁郁寡欢,终其一生放不在那些执念。这便是人性的真实体现了。无论怎么看得开,终究难以放得下。
读史书,也不过是看是非纷扰,增加自我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譬如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其实知兴衰对于普通民众,又有什么用呢,也不过是文人,尤其是有抱负的文人,学而优则仕的一种手段与追求。放开这些功利的想法,静下心来一读,反而对看问题的角度和感受有所裨益。原来历史上还曾发生过这样的更替,这样的变革,这样的制度兴衰。这些兴衰背后影响的是数以亿万计的民众,每个人在国家之下、皇权之下、阶层之下,作出种种。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在这些影响中,随历史向前,终至湮灭。那些感怀、奋进、忧思,也会湮灭。即便在当下,是一种踌躇、煎熬和迷茫。这样一想,心里便坦然些,无论功过是非,人间百态,终不过是经历一场,所以无所谓对错,无所谓选择。像最近流行的,你在吃的高考的苦,是我们回不去的曾经。对于历史来说我们还可借鉴,对于时间来说,却没法改变。
钱穆先生书中最戳人一句,生命是平等的,生活却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和向往一种好的生活,一个好的体制,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好的结果,有时得到有时失去,有时思而不得,有时被迫持有。一瞬间、一挥间、一甲子、一辈子,是非得失,公正平等,都不过是要个说法,最终也没有任何说法,或者说即使有说法,也不会是想要的那个说法。所以,随遇而安,及时行乐,又不放却自我,迷失自我,方是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