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
她是个严谨的“最美检察人”
8小时之外
她的业余生活也多姿多彩
刘栎是手工达人
还是广场舞的“小队友
刘栎,201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同年通过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进入武进区人民检察院公诉局工作。曾获常州市武进区“三八”红旗手、优秀志愿者,“苏锡常首届辩论邀请赛”最佳辩手,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十佳青年辩手”,“最美检察人”等荣誉称号。中国法学会会员、常州市检察机关调研攻坚型人才、苏州大学检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
走进刘栎的办公桌,入眼是两沓厚厚的案卷。一沓是看完的,上面用铅笔写满了工整的笔记,一沓是还未翻看的。刘栎目前是个准妈妈,但工作量却一点没有变化,一年的办案量超过100件,而她自怀孕以来,除了常规的产检,没有额外请过一次假。
“也许一个案子办到70分就能结束,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90分。”刘栎如是说。“你一点都不像是个新手。”这是法官对刘栎第一次参与开庭的评价。就是这样一个对工作认真严谨的女检察官,工作的8小时外却是个十分热爱生活的姑娘。
喜爱手工,“成品赏心悦目还能减压”
开始做手工是工作以后培养的爱好。由于平时工作中,出庭、讯问、汇报工作需要讲的话太多,回到家后,刘栎就比较希望能独处,专心做点自己的事。“但有可能是职业使然,我下班后脑子里也特别容易想着案件,随意地看到一条新闻、一个电视片段就会在脑子里分析这种行为是不是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久而久之,自己的压力也很大。”
于是,刘栎开始想要培养一个能打发时间的爱好。“可能是因为妈妈手巧,会织毛衣,会做缝纫,我从小耳濡目染多了,便也就有了做手工的想法。”但是刘栎很理性,做之前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评估是否能够完成。挑选手工的难度也是循序渐进的,从一开始做简单的十字绣,到后来能做羊毛毡、毛绒玩具、钩针、串珠等。
刘栎说,她一般是先在网上挑选制作的材料,然后再根据网上的教程自己摸索制作成品,有些东西看着教程很简单,真正做起来却费力得多。例如钩针、串珠这些,常常数错一针就要全部拆掉重来,在缝制一些很细小的地方时很容易看花眼,经常会戳到手。“做的过程有时挺艰难,非常考验耐心的,毕竟我是非专业人士自学,一言不合就想放弃。”刘栎坦言。
但是由于做手工可以暂时放松自己,专注于制作过程,也是给大脑换个了个运行环境,并且做出来的成品都很可爱,所以刘栎大都能坚持完成。而工作中对自己高要求的她,做手工也不例外,“有时候难免会有小差错,有些并不是很明显,但我还是会返工重来。”
做出的成品,刘栎也常常会送给朋友和同事。“女孩子一般对萌物没有抵抗力的,都很喜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于我也会带来快乐。”
“我不是大妈,但我爱跳广场舞”
刘栎告诉记者,怀孕前,她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跳广场舞。一个20多岁的检察官喜欢跳广场舞?原来一开始,刘栎是为了拉上不愿意出门的妈妈多外出活动,才带着妈妈去跳广场舞的。“慢慢的,我自己却喜爱上了这项活动。我觉得这很接地气,比去健身房好多了,既没人劝你请私教,也同样有锻炼身体的效果。”
起先,刘栎只是跟在队伍后面跳,一开始还会有点不好意思。但是阿姨们都很热情,看到年轻的姑娘愿意和她们一起跳舞,大家都会在队伍中间给她留个位置,不会的地方都会主动教她。
渐渐地和大家熟识以后,因为学得快、跳得好,在阿姨们的鼓励下,她还当起了领舞。“有时候她们要学新舞,不会在电脑上拷音乐,都是我帮她们弄的。然后大家都一起跟着视频学,她们练习的时间多,通常都是她们学会了来教我。”
跳舞时,刘栎也会和阿姨们聊些家长里短,碰上阿姨们有什么问题,刘栎也是热心解决。有一次一个外地的阿姨知道刘栎在机关单位工作,便来问她身份证过期后办理临时身份证的问题,虽然刘栎自己也不清楚,但考虑到阿姨不太识字也不怎么会用手机,刘栎还是自己通过114问到了所在派出所户籍科的电话,帮阿姨问好了所有流程和要准备的资料。
时间长了,刘栎和阿姨们就成了老朋友。去年,刘栎参加了常州市检察机关最美检察人的网络投票评选,“我也没有告诉她们,不知她们怎么知道的。于是跳舞的时候,她们都主动说要帮我投票,有的还拿着不能上网的老年机让我教她们操作,我还挺感动的。”
热心公益,温暖自己又芬芳他人
刘栎在大学时就一直在学校旁的贫困村做义工。工作以后虽然很忙,但只要了解到身边有自己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她都会积极参加。单位同事去贵州山区走访后,带回了不少困难孩子的信息,刘栎从中选了一个男孩为资助对象,每学期给他汇500元学费,目前已坚持了2年多,“只要他能继续读书,他读到什么时候,我就资助他到什么时候。”
此外,她还参加过“一袋牛奶的暴走”和“糖糖爱心社”等公益项目。给小朋友讲故事,陪他们做烘焙、做游戏,和他们一起参加义卖活动。
在刘栎看来,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应该日行一善,这样既能温暖自己,也能芬芳他人。尤其是对于一些孩子,捐款捐物固然很好,但是陪伴和正确的引导也同样重要,而且这种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陪伴和引导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会更深远。
工作之余,刘栎还是武进区人民检察院法制宣讲团的成员。因为上课对象大都为初中学生,他们平时学习紧、压力大,怎样利用短短的法制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成为刘栎始终在思索的问题。
“我们一般会统计一段时间内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数据,然后根据学校的需求、学生的年龄、听课的规模有针对性地确定上课内容,做好演示文稿。”她还利用自己的父母都是教师这一优势,向父母请教教学方法,结合自己当学生时的感受,讲课时穿插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们听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刘栎介绍,除上课内容外,语言表达也有讲究。在外来务工人员孩子比较多的学校上课,她会尽量选择平实一些的语言,挑选与现实生活相近的例子。而在本地学生较多的学校,则会加点流行的网络用语,选些时新一些的例子。“现在的学生与我们读书时差异很大,碰到亲戚朋友中有类似年龄的孩子,我都会有意识地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
课堂上,刘栎也比较注重与孩子们的互动,讲课时也会提问,鼓励学生回答,答完了还会赠送小礼物。“这样一来,上课的氛围也比较好。有一次我看时间差不多了,就想结束课程,但同学们都不让我走,校长也让我继续讲,当时真的是职业荣誉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