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盗窃
2018-01-22 14:03:00  来源:常州晚报检察在线

   案由:盗窃

  受理地点:钟楼检察院

  2017年3月16日,我市公安机关接到某二手车交易平台的报案,怀疑其公司的网络平台系统被非法入侵、破坏。警方通过侦查,发现了一条利用软件漏洞盗刷银行卡的黑色“产业链”,并确定了嫌疑人王某利用该二手车交易平台共计盗刷16万元。目前,王某因涉嫌盗窃罪被钟楼区检察院提起公诉。

  因为自己被盗,他研究起了“盗刷”产业链

  2017年1月的一天,王某的手机收到了一条中奖短信,于是他按照要求,将短信中的验证码回复给了发奖公司。谁知没多久,他又收到短信,其手机绑定的工商银行卡上被取现200元,但此时卡未离身的王某并没有去取钱。“我当时就很纳闷,为什么会莫名其妙被骗钱。就在网上查了一下,加了几个QQ群。”

  在这些QQ群里呆了几个月,王某总算厘清了群里这些人的关系和“盗刷”的门路:从伪基站群发木马短信诱导用户点击链接,到钓鱼网站和拦截码“钓出”用户信息,再到“洗料人”通过多种通道将钱“洗白”分赃,银行卡盗刷产业链已经分出了泾渭分明的三块“业务”,每个业务上的黑产从业者各司其职,在几乎为零的成本背后,是“月入十几万”的利润诱惑。

  担当“洗手”,测试200多款软件后找到了突破点

  王某在摸清了三块“业务”后,选择当起了“洗手”。他开始在网上找起了各类支付平台和带有支付功能的软件,企图在其中找到漏洞可以下手。直到今年3月,在测试了200多款软件后,他终于在一款二手车交易软件上找到了突破点。他发现,在该软件内注册的两个账户只要在注册时绑定好银行卡后,就能直接相互转账。

  于是,王某便找了个“料主”,买了5个“料”。每个料都包含了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和绑定的银行卡号等信息。

  两天盗刷16万元,却只分到了2万余元

  收到“料”后,王某便用“料”中提供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在该交易平台注册了账号,然后绑定了对应的银行卡。“绑定银行卡和转账要验证码,都是“料主”通过木马病毒拦截了受害人的短信后,通过QQ发给我的。”经过测试,王某发现5个“料”中只有3个绑定的银行卡内有钱,于是他便以1千到5千元不等的金额开始盗刷三个被害人的银行卡。

  考虑到警方会根据被盗银行卡的资金流向,追踪嫌疑人,王某并没有将盗刷的钱直接转进自己账户,而是转进了从网上买的“黑户”。“黑户”有一整套资料,包括身份信息、网银U盾、银行卡号等,也是“料主”寄给他的,转到“黑户”上后,他再去提现,然后和‘料主’分成。就这样,仅两天时间,王某分57次盗刷了3名被害人共计16万元,但他只分到2万余元。

  编辑:王静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