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孝道缺失 谁之过?
2019-02-19 09:24:00  来源:常州市检察院  作者:纪萍

  溺爱纵容埋祸根

  44岁的被告人王伟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文化不高的父母做小本生意,善良本分,勤苦劳作,日子越来越富裕,盖了楼房,有了积蓄,一双儿女更是招人羡慕。

  小琴与哥哥本是同根生,然而父母给予一双儿女的待遇却天壤之别。儿子是王家的根,在这个家里,他享受着特殊待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零花钱儿子可以随便花,小琴一个仔都没有;儿子的所有无理要求父母一概满足,而女儿为学英语要买一个复读机遭父母拒绝,儿子要没游戏机,二老毫不犹豫立马掏钱。小琴说起这些很伤心,小时侯感觉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要不怎么会这样呢?

  父母始终重男轻女,好吃的都留给儿子,父母辛苦赚钱也是为了能传递香火的儿子,

  王伟在这个家里,只有人人为他的份,而他,从不需要为他人付出爱心。被百般溺爱的王伟自幼就显露出冷血的个性,看见小猫小狗就上去一脚,在幼儿园他欺负女孩殴打男孩是家常便饭,老师要管,他开口就骂。老师告到家长那儿,父母与老师认识不一致,他们认为,儿子是保护自己,将来才能不受欺负。

  孩子学会关爱别人,往往是从和小动物、小朋友的相处开始的,只有懂得爱护帮助弱小,才能亲近善良,远离自私,懂得感恩。而王伟在父母的纵容下,冷漠无情,在弄堂里经常揎拳裸袖欺负弱小。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

  家,可以容忍李伟的为所欲为,可一旦踏上社会,谁又会对你百依百顺呢?

  优秀而明智的父母,应该是以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去要求儿女,这样才能让他们今后能融入社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没考上大学的王伟赋闲在家,游手好闲,父亲四处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师傅学服装设计裁剪,希望儿子能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但是自幼好吃懒做的李伟怎么可能去吃苦耐劳,去独立自主打拼天下呢?

  搞服装可不是清闲活,埋头划线裁剪,马不停蹄地“哒哒哒”踩缝纫机,够难为自幼被百般娇纵的王伟,没干多久说太苦赚不到钱,要干大事业,到北方做服装生意去了,父母二话没说,拿出几十万积蓄给儿子创业。

  王伟拿了父母的养老钱做生意,虽然也赚了点,但他非但没有归还父母一分,还把所有的钱胡吃海喝花光了。这个时候20来岁的李伟谈了对象要结婚,父母二话没说,又拿出血汗钱给他操办婚事,他们想,成了家的儿子或许能安分些。可是婚姻家庭,都没能改变自幼养成的恶习,自私暴戾的个性依然影响着李伟成年后的生活。成了家的王伟非但没改习性,脾气倒是一天天见长,不几年,儿媳妇因不堪忍受丈夫说来就来的拳脚,与其离婚,带着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

  一个不知感恩,无能自私的人,怎么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幸福的婚姻家庭呢?

  而在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妹妹,成年后的生活、事业却与哥哥迥然不同。父母的偏心反倒养成小琴独立肯苦,待人和蔼的品质。她自幼乖巧伶俐,10来岁就能洗衣做饭,家务活样样拿得起;她学习刻苦勤奋,在学校是三好学生,在单位是先进工作者,婚姻美满幸福,对父母体贴孝顺。小琴隔三差五回娘家看看,干些家务,二老有事生病,都是小琴忙里忙外伺候,父母跟邻居总是这么说:“要啥给啥的儿子没心没肺,没给啥的女儿倒是孝顺。”

  逆子挥拳向老母

  离婚后的王伟又回到了幼时,赖在家靠父母养活。父母拿出不多的积蓄给王伟学驾驶,当父母为儿子花钱心甘情愿,只求他安分守己,能再次成家立业。

  王伟开出租车没多久,又嫌苦不干了。父母再托人介绍儿子当保安,工作较清闲,可王伟说工资太少,似乎是大材小用,又没成。这么折腾到40好几,孤家寡人,一事无成,坐吃山空,啃老度日。他骄横跋扈,父母说不得一句不是,还对父母出言不逊,啥事不依就动手。前年病重住院的父亲临终前握着老伴的手吐露悲怨:“我辛苦一辈子,儿子要啥给啥,却从没孝敬我一回,连句中听的话都没有。我走之前一定要他给我洗个澡!”小琴含泪给哥打电话,王伟劈头道:“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哪天医院不死人呐!”亲戚邻里纷纷指责,在舆论压力下,王伟这才离开麻将桌来到病房。

  父亲弥留之际拉着老妻的手老泪纵横:“老太婆,一套房子千万不能给儿子,留着自己养老。我走在你前面,你要吃儿子的苦头啦!” 父亲满怀辛酸与悲愤撒手而去。

  早该退休享福的老母亲为了贴补家用供养儿子,每天起早挨晚做小生意,除去日常家用,每月还得支给儿子烟酒钱好几百元。母亲说,只要他不闹事就行。然而王伟并没领老母的情,为要房产三天两头找母亲的岔,对母亲依旧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老人默默忍受。案发前一个月,王伟用玻璃烟灰缸砸向母亲头部,幸亏躲得快没被击中。 终于有一天,大祸临头了!

  这日,王伟因房产纠纷再次与母亲发生争执,母亲坚持不能把最后的家产拱手给败家子糟蹋。王伟抓起礼品盒砸去,左右开弓“啪!啪!”两记耳光,母亲还没缓过气来,雨点般的拳头猛击脑门。老人家眼睑开裂,血流满面,昏倒在床,邻居将她送往医院抢救。

  女儿小琴听说母亲被打,急奔回家,地下床上是母亲的一滩滩殷红的鲜血,只见哥哥没事人一个,翘着二郎腿兴味十足地看电视呢。被他殴打的母亲在医院生死未卜,他,做儿子的,殴打母亲的凶手,竟冷酷冷血到如此境地!那些属于人的东西——亲情,人性,哪儿去了?怒不可遏的小琴拨打110,举报了哥哥。

  小琴和丈夫赶到医院,母亲檫着泪:“我要断绝母子关系!”老人说完就昏迷过去,满脸鲜血的母亲内心也在滴血!

  法医对王母的伤情做了鉴定:颅脑损伤致成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构成重伤,必须立刻做开颅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第一次开颅手术后脑部又出现异常,做了第二次开颅手术,共花去医药费5.8万元,总算捡回条命,可原本壮实勤劳的母亲落下后遗症:中枢神经断裂,导致失语、半边瘫痪。

  王伟殴打亲生母亲致残一案开庭审理,被告席上的王伟依旧一脸冷漠,面对亲属,没问一句母亲今安好?没吐半句愧疚追悔。法庭当庭判处王伟有期徒刑4年,咎由自取!倘若一个人对人世间最根本的、最神圣的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第九十六卷)

  王伟是不孝的,也是不幸的,在他扭曲的人生中,从没有体验过亲情、爱情、友情互动交流所带来的温暖与感动,或许未来的高墙岁月能教会他如何面对这一切。

  令人不解的是,法庭外,王家的多数亲属仅百般埋怨指责小琴,说这是家庭内部矛盾,不该报案让胞兄吃官司。根据法医鉴定王母已构成重伤,这起案件已不属轻微伤而由被害人告诉才受理的案件,属于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追究的公诉案件,即便小琴不报案,王伟也将受到法律的惩处。真想向那些亲属大吼一声:对这样惨无人道的孽子,难道还要继续养痈遗患至亲生母亲于死地而后快吗?!再姑息养奸,我们将何以告慰老人,何以告诫后代和世人!

  言传身教 倡导敦亲

  朱自清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背影》,不知唤起过多少做儿女的第一次凝视父亲、母亲的背影,渐渐老去,渐渐直挺不起来的背影,也有了与作者同样的感受:“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望着父母的背影,让我们想起了过去,他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有了我们的今天,而我们,却不能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身边……

  又是一年敬老节,去探望了瘫痪在床的王母,护工小李说:“昨晚把大便弄得到处都是,不知冷热,不知饱饿。被亲生儿子打成这样,真是作孽哦!”握住王母的手道别时,瞬间,老人脸部显露极其痛苦的神情,使尽力气才从嗓子眼迸出一声凄厉的悲嚎。那一刻我很想说的是:大妈,孝道缺失的始作俑者是长辈您自个呀!

  走出老年公寓,心口堵得慌,王母的痛苦悲嚎挥之不去。不觉到了公共车站,放学时分,就见小学生们利索地自顾上了车,其后是奶奶或外婆背着沉重的书包费力踏上车来。孩子抢个座位一屁股坐下,舔着雪糕浏览窗外街景,老人扶杆气喘吁吁。我忍不住道:“小朋友,让老人坐吧!”小朋友没动弹,老人忙说:“不用不用,让孩子坐。”我无奈,失语,感叹!

  传统的中国孝道以守护亲情,尊崇长辈为基本之孝,百善孝为先。史上曾有《二十四孝图》:“哭竹求笋”“卧冰求鲤”“黄香扇枕”,这些古来为人之本的孝道,至今日,所剩余的精神实是不多了。时常有兄弟姐妹为父母的赡养费而长期争闹,甚至要闹到法院,借助法律才能解决;一些年轻人,住着父母一辈子的积蓄购置的洋房,驾驶着用父母养老的钱购买的轿车,却离父母越来越远……不必指责后代们的没心没肺,倒是要试问我们自己:在竭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时候,有没有传递长幼之间属于做人的根本和亵渎不得的神圣价值观呢?还有社会,在淡化物欲、倡导敦亲仁厚方面做了些什么?

  很喜欢央视一则公益广告:已为人之母的女儿给年迈体弱的母亲端来洗脚水,仔细揉搓着老人的双脚,一旁的小男孩子都看在眼里。第二天,辛苦一天的妈妈刚踏进家门,小男孩很吃力地端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水溅在孩子脸上,暖在妈妈的心里……这场景,让人心生暖意而百看不厌。

  无论是物质贫乏的昨天,还是生活富足的今天,无论是传统怀旧的老人,还是时尚前卫的青少年,什么时候,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让传统的孝道在我们这里断代。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何不以身教子,崇尚传授厚爱父母双亲的家庭伦理准则,让自己晚年亦有膝前承欢、亲情相伴!

  惟其如此,世上的不孝之子才会越来越少,传统美德才能重新回归时代的舞台!

  编辑: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