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院里,有一群会编创懂传播的“媒体人”
2023-10-23 14:30:00  来源:常州晚报2023.10.1四版  作者:黄敏

  今年9月,钟楼区检察院“钟检订制”新媒体工作室荣获第六届检察新媒体创意大赛“十佳新媒体团队”。

  通过自编、自导、自演,“钟检订制”团队已累计创作50余部原创视频作品,先后被最高检微信公众号转发10部,获评第六届平安中国“三微”比赛优秀短视频奖、全国两会检察新媒体宣传特殊贡献奖、CCTV年度影响力法律融媒体作品等10个全国性奖项,成为常州检察机关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近日,记者走近这个检察院里的新媒体团队,将聚光灯由作品移向创作者。

  平均年龄30岁,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

  2018年“钟检订制”新媒体工作室成立。成立初期,团队内成员仅有12人,发展至今已有36名固定成员,成员覆盖钟楼区检察院各部门,员额检察官、检察官助理、司法行政人员、后勤保障职工都参与其中。

  钟楼区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汪寅是“钟检订制”团队的团长兼导演,谈及团队成员的平均年纪,他说85后的自己已经是团队里的“老人”了,“目前‘钟检订制’以90后的成员为主,还有不少95后参与其中,平均年龄也就30岁左右。”

  年轻的工作团队造就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为原创影片的制作带来无限创意。钟楼区检察院二楼“钟检订制”的专属工作室是一部部普法影片最初的“诞生地”,汪寅每每带领成员在此头脑风暴,许多新奇有趣的灵感在讨论中迸发。

  2020年为宣传《民法典》,“钟检订制”拍摄《皇位继承的那些事儿》,引入古装剧中热门的“宫斗”元素,改编康熙王朝“九子夺嫡”故事,普法《民法典》中“继承篇”的条款;2021年为进一步普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意义,“钟检订制”在策划过程中选中一起盗掘古墓葬案,改编大众喜爱的经典IP《鬼吹灯》,拍摄影片《重启》。

  近日,由“钟检订制”出品的普法微电影《门》新鲜出炉,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推送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本片取材于13岁少女在私人影院遭遇性侵的真实案例,片中“门”这一带有哲思又富有创意的意象令人印象深刻。

  “在剧本构思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很多思考,最开始的思路是‘如果没有经历这件事会如何’,但这种平行时空式的叙事思路已经在我们拍摄《爱的家长会》时使用过了。为了在新的影片中呈现新的表达方式,团队成员聚在一起讨论,最后决定以‘推开一扇门’来象征生活中面临的一次又一次‘选择’。”回顾本片的策划过程,担任编剧的钟楼区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刘春宇侃侃而谈。

  文化品牌自带号召力 吸引全院共同参与

  原本严肃枯燥的普法内容在“钟检订制”的精心策划下变得活泼生动,法律知识收获更好的普及效果。群众对此喜闻乐见的同时,检察机关内部也十分欢迎和支持这项工作。

  在拍摄影片《出发》时,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杨宁收到了“钟检订制”团队的邀请,出演影片中一位企图拉拢、行贿检察官的老板。刚到钟楼区检察院工作不久的杨宁面对这份邀请感到既紧张又兴奋:“‘钟检订制’是院里的文化品牌,我一直有关注他们的工作,也很想参与。但机会真的来时,也还是有些紧张,担心自己演技不足。”

  到了拍摄现象,杨宁全身心投入角色,先前的紧张顾虑都被抛诸脑后。戏份杀青时,他仍有些意犹未尽。《出发》的成片出来后,杨宁的演技受到一致认可,尤其是凌厉的“眼神杀”让同事们看了之后直呼“不寒而栗”,杨宁本人对于自己的表现也十分满意。

  像杨宁这样快速适应拍摄并乐在其中的例子在钟楼区检察院并不少见,“钟检订制”团队主创之一、办公室副主任黄敏介绍:“平时大家都爱追剧、看电影、刷短视频,尤其是年轻人,对视频创作本身充满了好奇,甚至可以说人人心里都藏了一个戏精,无论本身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大家都乐于参与,在镜头前展现自我。”

  除了参演影片,钟楼区检察院业务部门的干警们在办案过程中遇到值得宣传推广的案件,也会主动同步给“钟检订制”团队。汪寅介绍:“虽然团队固定成员是36人,但实际参与线索报送、视频创作、出镜演绎的远不止36人。全院干警都是我们的后援团,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院上下形成了发扬个性、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

  在实践中形成“短平快”工作节奏

  “钟检订制”成立的最初两年,团队顺应时代潮流,拍摄了一批微访谈与短新闻。2020年,汪寅带领团队转型,开始试水剧情短片创作,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和组成了“钟检订制”的“3+1”主演班底。

  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武斌、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助理胡兴坤与后勤工作人员耿岭晶共同构成“铁三角”团队。性格逗趣的武斌本色出演了诙谐、幽默的角色;被同事们称赞具有表演天赋的胡兴坤大胆挑战,演绎了许多风格迥异的人物;1975年出生的耿岭晶是“钟检订制”团队内年龄最大的成员,包揽了影片中出现的年长者形象。

  而第三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周非凡凭借亲和的形象、清晰的台词与超强的记忆力,在每部影片末尾以检察官的身份向观众释法说理,为影片画上圆满句号。

  新闻专业出身的刘春宇对影视创作一直抱有兴趣,在检察院工作多年之后,迎来“钟检订制”这一平台,将本职工作与自身兴趣充分融合。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刘春宇发挥自身特长,为大家量身打造了一批荧幕形象。

  编剧量身定制角色,“3+1”班底默契配合,顺利的演绎为影片拍摄缩减了不少时间成本,“钟检订制”因此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剧本的构思与画面的打磨。汪寅介绍,“钟检订制”团队现已形成了“短平快”的工作节奏,一部影片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剪辑,一般需要半个多月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打磨剧本与挑选拍摄场景上。

  用心再现典型案例 怀揣热爱创作精品影片

  “钟检订制”出品的影片《顺流》改编自一起真实的工业污水偷排公益诉讼案件,为了还原案件中的污水偷排场景,团队成员们耗费两天多地勘景,最终选中一片废弃涵洞作为案件中污水偷排的第一现场。

  涵洞位于树林之中,拍摄时正值夏季,尽管天气炎热,但为避免林间蚊虫叮咬,摄制人员都换上了拍摄时需要的蛙人潜水服道具。回忆工作现场情况,刘春宇直言:“穿上蛙人的衣服特别热,但就算特别热也要穿,不然根本没法走进树林。”

  在拍摄《顺流》之前,团队虽然做了充分的策划,但到了拍摄现场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为了能够让观众更为直观地体会案件突破的关键环节,团队想要重现原案中机器人进入排污管道勘探的画面,但企业偷排的真实管道,在案件办结并促成相关修复后,偷排痕迹已不复存在。集思广益之后,大家选取了一处窨井模拟管道,通过悬吊的方式将机器人与录像设备送入窨井,经历十余次拍摄失败,终于取得了满意的画面。

  这次的拍摄经验也让团队意识到在办案过程中同步采集留存相关画面的重要性。今年7月,“钟检订制”团队再次为公益诉讼案件拍摄大片,影片《归田》改编自该院办理的一起耕地被垃圾填埋案,影片中所使用的部分现场修复镜头就源于办案一线。

  回顾“钟检订制”新媒体工作室多年来的工作,钟楼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孙敏表示,在这群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作风。她发现工作室的成功秘诀源于热爱,“不仅因为普法是职责所在,更因为在办案中看到、听到了太多的遗憾、无助和悲伤,想要带着‘如我在诉’的心态去创作和拍摄。这正是源于对法律工作、检察事业的热爱,对人民、这座城市和这片土地的热爱。”

  汪寅介绍,“钟检订制”团队的创作旨在运用群众的语言传递公平正义和司法公信,潜移默化地普及法律知识,润物无声地讲好检察故事,现有作品已经在检察系统内部打响了名气,未来团队还将尝试将视频发布到更多主流视频网站,扩大视频投放面,发挥更大影响力。

  编辑: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