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步履不停,持续32年深耕检察事业
2024-02-26 14:18:00  来源:常州晚报2024.2.4四版  作者:黄敏

  “重回民行部门时,很多人劝我,说‘一把年纪了,歇歇脚、喘口气吧’。但我始终觉得,好不容易积累了几十年的丰富经验,不能浪费了。而且在我身后,是一群八零、九零后年轻干警,他们的成长正当是需要我的时候……现在躺平有点早,我还能再卷几年!”近日,常州市检察院举行的先进典型宣讲会上,高正这样说。

  自1992年进入钟楼区检察院,高正已与检察事业并肩同行32年。三十多年间,高正分别在自行侦查与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工作过。凭借丰硕的办案成果,高正在全国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暨第十次“双先”表彰大会上荣获个人一等功。

  一跟到底,发掘真相

  2021年1月11日,一名网友在化龙巷论坛发布举报视频,称渣土车每天深夜开进村里,在耕地上倾倒垃圾并填埋,已持续两个月之久,环境污染严重。得到消息,高正立即带领公益诉讼办案组赶赴现场调查。抵达时,农田上并看不到垃圾的痕迹,但田地却比正常道路高出一米有余,还伴有难闻异味。

  面对检察机关的“突袭”,村民小组组长拿出一份村里与工程队签订的《建筑垃圾消纳协议》振振有词,称村里最近正在修路,填埋的建筑垃圾是用作铺路的建材,不仅没有污染,反而是时下流行的资源再生利用方式。消纳协议上盖满红章,显然已通过层层审批,而检测机构前往现场取样出具的环境检测报告也显示,土壤的各项指标正常,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

  案件陷入僵局之时,高正逐一核对涉案文件,终于发现端倪,土壤检测报告上有6处采样点,现场黄土的覆盖厚度已超过1米,而报告记载的采样深度仅为20厘米,自然检测不出污染情况。根据办案组要求,土壤检测重新启动,结果出现反转,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经进一步调查,现场垃圾填埋地块共计21.5亩,均为永久基本农田。

  检察机关当即向行政机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及时整改。赶在黄梅雨季来临之前,农田内的垃圾被全部清运出来,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范围的耕地破坏。

  为追溯垃圾来源,高正等人顶住压力继续调查,历时两年,5人因犯污染环境罪被追究刑事责任,8人因违规审批和监管失责被政务、违纪处分,近百人因民事侵权被移送上级院追究民事责任。

  针对该案中暴露的耕地保护、垃圾处置等问题,高正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提出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监管等建议。这份建议在2023年的钟楼区两会上正式转化为政协提案,并被6月出台的《常州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吸收,同时推动国土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整改违法用地400余亩。

  步履不停,自我精进

  虽然已经有了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对“四大检察”业务都非常熟悉,但高正并未因此停止学习的脚步,阅读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一方面是看与业务相关的文章,了解检察工作中最新的案件类型与工作办法,另一方面则偏重人文社科,不限体裁,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深化自己对于人性的把握。”

  高正带队办理一起大运河水污染案时,就曾遇到取证难题。为此,高正着手改进工作办法,在阅读大量案例文献,借鉴外地办案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群众举报+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成功取证,该做法被省检察院推广。

  本案取证的最大难点在于,在找到疑似偷排污水的管道之后,需要取样运河内的污水进行比对,以确认管道是否就是偷排污水的管道。但污水偷排的时间并不固定,且运河水流动不息,想要成功取样,就必须与时间赛跑,赶在污水被全部冲走前抵达现场。

  “因为检察机关人力有限,并不能天天蹲守在污水偷排的河段,所以我们发动了周围群众来举报线索。”高正说,参与举报的群众,不仅要经常在排污河段活动,还要热心公众利益。在河段周边搜寻了一圈,办案组成员与选中的群众交换了私人联系方式。

  首次接到群众举报电话时,因检测公司临近下班时间,未赶往现场,检察机关只能自行采样污水,因不具备采样资质,检测结果并不具备法律效力。第二次接到群众举报时,依托快速反应机制,各方按要求,均在半小时内抵达现场,取得偷排的有效证据。追查此前发现的管道,发现线索指向某电气公司。

  案件至此似乎已水落石出,但高正却发现,这次大运河中的污染物与之前在暗管中提取的液体成分并不完全相同,且河面污水的排放量与暗管的口径也并不匹配。

  随后,办案组对周边开展了地毯式搜索,最终发现一根直径长达1.2米的大暗管,沿管道的窨井盖走向找到污水的真正源头——某电力公司。检察机关对该公司提起公益诉讼,法院开庭审理本案,该公司认可了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

  打造课程,合作宣传

  为了把自己办案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系统分享给检察机关的年轻干警,高正学习现代教育培训理念和方法,带领团队复盘典型案件,灵活运用“互动式、翻转式教学”,打造沉浸式案例研讨课堂,获评全国检察教育培训精品课程。

  课堂中,年轻干警以第一视角重新回顾案情细节,相互讲解推动案件发生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线索。依据案件不同,有时也会邀请与案件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人员一同参与,带领他们一起深入案件,让他们身处办案视角,逐步理解检察机关在办理与他们相关的案件时,如何发现线索,又有哪些法律依据。

  用心办好案件的同时,为了让检察宣传更接地气地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正两次带领团队参加全省的办案故事讲述,三次与“钟检订制”创作团队合作,将所办案件创作拍摄成微电影,成果被最高检等新媒体转发,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编辑:潘登